五兄妹里四个患胃癌,多亏这个决定...几乎救了一个家族!

2018-01-10  来源:互联网   3698
这是一起典型的家族性胃癌

这是一起典型的家族性胃癌:

2003年,老四被查出胃癌,是晚期。在当地医院开了刀,但还是很快就去世了,去世时只有40岁左右。

2012年底,当时66岁的老大也查出胃癌,癌细胞侵犯到黏膜下层(侵犯顺序一般是:黏膜-黏膜下层-肌层-浆膜层),算是早期。

2013年初,他做了开放式的远端胃癌根治术。虽然腹部留下10厘米的疤痕,胃也切除了2/3,但因为治疗得早,所以至今生活得很好,没有复发。


医学普及

“一个家族里2人以上得胃癌,说明这个家族的胃癌有遗传相关性;如果有3个以上,可以确定这个家族有家族性胃癌。老大跟我说过老四的事儿,我就怀疑他们家族可能会有聚集性的胃癌了,赶紧让他提醒其他家族成员每年都去做胃镜检查。胃癌早期可能什么症状也没有,只有通过胃镜检查。

果不其然。

2014年11月,当时66岁的老二也被查出胃癌。她发现得更早,但因为分型不太好,医生用腹腔镜为她做了根治性的全胃切除术。

剩下的老三、老五,做胃镜检查更勤了,一年两次。去年11月,64岁的老三也发现了胃癌。因为每年都做胃镜,他的胃癌发现得更早,手术至今也一切都好。

目前50多岁的老五尚好,仍在坚持每年做胃镜检查。

老大女儿说:“幸好让老爸去做胃镜检”。虽然她四伯伯是胃癌去世的,但当时他们全家都不知道有家族性胃癌这一说,她老爸会去做胃镜,纯属她一个偶然的决定。

患者的女儿说道:"我爸爸身体很好,以前胃部从来没有不适,也就没有检查过。倒是我妈有严重的胃溃疡,经常去做胃镜检查。我爸退休后,每到下午三四点钟会有点饿的感觉,吃块饼干也就好了。这在我们看来也不算是什么大问题,但我妈是个老胃病,常跟我们唠叨,有不舒服就去做个胃镜放心。正好我爸那时候体检,需要复查胰腺B超,陪他去医院时,不知怎么就想起我妈的话,顺手帮我爸开了张胃镜检查的单子。结果,就是这一次胃镜检查,查出我爸得了胃癌。这时候,我们才想起四伯伯就是胃癌去世的。又想起我爷爷,去世是因为吃不下东西。上世纪70年代,当时青田那边医疗水平还很差,当地医生说是食道癌。但我怀疑爷爷会不会其实也是胃癌后来转移到食道了。我爸几个堂兄,其实也有胃癌。我爸得病前,我们从来没多想,得病后,才把这一切都串起来了,才知道有家族性胃癌这件事。我赶紧告诉我的姑姑伯伯们,叫他们赶紧去做胃镜检查,早诊早治,所以后来他们都很积极地每年都去做胃镜,三伯伯、五伯伯后来一年都要去做两次胃镜。二姑姑、三伯伯都是因为及时做胃镜检查才发现胃癌,他们平时都没有不适症状。胃癌早期真是有可能一点症状都没有的。胃癌发现得早,预后就好,像我二姑姑的胃癌,是属于低分化型,恶性程度比较高,容易转移到淋巴和其它器官,如果发现得晚就麻烦了。幸亏我爸去做了胃镜,引起了全家族的重视,大家都定时做胃镜检查,一个比一个发现得早,所以他们几位预后都还蛮好的。最早去世的四伯伯,就没有去做过胃镜检查,胃不舒服就自己吃两颗胃药,直到后来东西也吃不下去了,才去的医院,发现是胃癌,但已经晚了,扩散了。医生告诉我,胃癌要有不适症状,大部分都已经到进展期了。”


温馨提醒

癌高危人群40岁以上,一定要每年去做一次胃镜。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5%,但到了进展期,5年生存率不足30%。日本早期胃癌发现率高达70%,韩国高达60%,而我国只有10%,就是因为他们把胃镜作为35周岁以上常规体检项目,但是在国内依然还有相当多的人没有症状就不会去做胃镜检查。

40岁以上,有胃癌家族史的、在胃癌高发地区的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、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、胃溃疡、胃息肉、手术后残胃、肥厚性胃炎、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的、饮食喜欢高盐、腌制、吸烟、重度饮酒的,都属于胃癌高危人群,一定要定期做胃镜检查,最好是每年一次。按照指南有报警症状包括消化道出血、呕吐、消瘦、上腹部不适、上腹部肿块等不适的及时检查胃镜;建议40岁以上普通人群胃镜筛查依据不同情况每2-5年一次

【名医预约】

余元龙教授为原中山市人民医院院长,中山大学教授;获中国医师奖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腹部外科专家。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广东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。长期主攻腹部外科方向,擅长对胃、肠、肝胆和胰腺疾病有深入的研究。2000年开始器官移植的研究,是国内较早开展肝脏移植研究的学者之一,主刀肝脏移植100余例。